大同装饰画价格联盟

《上海摄影》No.013:都市影像和个性影像的弥合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品栏目








都市影像和个性影像的弥合

刘炳源/摄影    吴爱雯/撰文


这组照片是摄影家刘炳源三个月里在日本、中国香港和上海三地的采撷。当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扩展,摄影也渐渐开始转向城市生活。在以往的摄影作品里,城市经常被处理成很表面的状态,比如日本的东京铁塔、姬路城、皇宫;香港的环球贸易广场、金紫荆广场、凌霄阁;上海的外滩、旗袍、百乐门。刘炳源的这组作品,表现的是城市和人之间的生存现状和行为方式。三地的风光和人物,都是一些偶然的瞬间,但画面中内在的关联却是连贯的,初看只是一瞬间的偶遇,却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正是刘炳源所阐述的大都市生活。


三地影像中,刘炳源没有用华丽的色彩去分散观赏者的注意力,景和人构图简洁,呈现黑与白的交融或者对比。正因为此,观者方能更加专注的欣赏、探究照片本身的场景、气氛、情绪、细节、光影以及构图。

 

日本的组照,刘炳源摄自九州岛,九州是日本四岛之一。日本是一个双面国度,无数的人向其学习,但内心充满着与它的对立。刘炳源告诉笔者:“每当他手拿相机进行创作时,他喜欢用右眼向外张望,用左眼与内心对视,这样他所拍摄的对象,就成为他自己外在与内心两个世界交融的果实。”的确,在刘炳源的作品中,无比考究的构图和追寻极简的镜头语言都是他的标志。日本国在他的镜头下褪去了繁华的外衣,展现给我们的是无比冷静的画面元素。


今天的香港在很多方面仍然值得称道,经济学人智库88.8的评分使得香港被称为最宜居的一类城市。以往图片上的香港住宅楼高耸入云,目之所及像马赛克一样令人眼花缭乱,但对于700万为了住房空间而挣扎的居民而言,却是挤在只有42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港人真正的生活和旺角中环还是有千差万别,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财富与贫困之间做出选择。刘炳源的组照反映了经济转型中普通的港人生活以及繁华大都市背后的巨大社会裂痕,刘炳源没有夹杂任何自我阐释,只是如流水般将来来往往的人们很写实很艺术地拍摄出来,并不去解释前因后果。影像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流动的,充满张力,却也充满脆弱感,亲密与疏离成为不可分割的两面。 


上海作为近代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大城市之一,正日益显现出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所有特点。走入中国工商银行的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老上海的繁荣金融历历在目,沿中山东一路外滩鳞次栉比地伫立着的外国大银行。走出博物馆,站在陆家嘴绿地中心,环顾周围则是被现代化的中、外银行大厦紧密包围。而南外滩已成时尚人士的聚集地,对岸的上海的金融贸易区正雄心勃勃地在陆家嘴崛起。


刘炳源认为,现代都市地大人多,走马灯似的相识,每天都会有萍水相逢和擦肩而过,很多时候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需要交代前因后果,这个人就消失了,过一段就又出现另外一个人。刘炳源的拍摄也从不解释,或者说有意识地留下无数可能性,正是这种留白让这组照片别有意味,金融城、南外滩、世博园……都是上海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上海生活,可在其中我们又能窥见如北京、如广州、如杭州等许多城市的影子。


布列松言:当画面的结构组成(景观的、静态的)与对象的动作姿势等(内在的、动态的)融合成最能诉说,也是最能显露场面配置之精华的一瞬间,就是决定性瞬间。当很多摄影师在流行中的大都市流连忘返、标新立异,刘炳源显然已经从常规的华丽外壳的拍摄里回避出来,在都市影像和个人特质之间找到了一条弥合的道路,即往城市的发展是如何改变人性的幽远深处去探寻,形成独树一帜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刘氏风格。


【 日  本 】








【 香  港 】









【 上  海 】












【刊登于《上海摄影》2015/2-4    以下为杂志版式】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