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装饰画价格联盟

【静读】冯骥才:乐神的摇篮(11)——一千年的手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注读读画画一起分享生活的美好


游记,是冯骥才先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至今他出版的游记不下10本。旅途中,冯骥才先生对历代伟大艺术家的遗迹、作品,感触尤深,每当写到他们,笔下的文字总是充沛着格外强大的情感张力。

乐神的摇篮(11)

作者:冯骥才

朗诵:李   静

  人间的手艺,不管多么精绝,无人传承就会中断消失。在西方,比如那种用纯金的线与箔片编织的教堂饰物——那些圣龛、供品、装饰,精致绝伦,金光烁烁,高贵典雅。如今在欧洲各大博物馆都可以看到这种手工制作的极其华美的宗教用品,在节日的盛典中还可以看到一些老年妇女头戴着这种手工编织的非常昂贵的金帽子。


据说在过去一顶金帽子值十头牛。古代手工艺的精巧令人惊叹不已。但这一切是否只属于历史?

  这种金线编织的手工艺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在奥地利,它是从萨尔茨堡修女山修道院开始的。

公元八世纪,意大利的法兰克主教卢佩特来到萨尔茨堡传教。他在修女山上建造了一座修女教堂,任命他的侄女爱伦茹迪丝为主持,这就吸引了周围地区很多女子来做修女。在那个时代,修女中不少人都是富家女或寡妇。她们有钱,也有大把大把空闲的时间。这种材料昂贵、十分耗时的手工艺就非常适合她们。她们的制作题材都是宗教内容。她们把这种手工艺当做一种行动上的祈祷,自然而然要在其中倾尽自己的虔诚。这便促使这门手工艺术精益求精,走向极致。一种带着中世纪意味的纯金材料的手工艺术就渐渐形成,代代相传,并远播到欧洲各地,并且在各国各地得到发扬光大。

漫长的岁月像河水一样流着。谁也没有注意到这种手工艺正在悄悄地衰落。在电视与手机占据我们每天大量时光的时代,修道院里上了年纪的老修女们已经做不了这种必须眼尖和手灵的工艺了;新修女更难把这耗时又耗资的传统进行下去。历史的退潮往往悄无声息。

最早敏感于这种古老艺术的濒危,是一些在博物馆工作的人员。他们知道面对着一种美好的传统行将消亡,只有去抢救。

在萨尔茨堡新城区的铁路工人的住宅区,我拜访到一位中年妇女。她名叫希尔特·伯尔特纳。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在罗玛的学习班里不过学习两年,但她拿出的作品已经令人称奇。当她为我们表演将一根亮晶晶的金线编织成一朵极细小和繁复的花朵时,她手指的灵巧不可思议,而且完全像一位高手那样老练和纯熟。她拿出一份德国老师发给她的讲义,上边单是编制花叶一项,就有数十种方法,而且将这些编制方法画得清清楚楚。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这门在修道院寂寞的生活中磨练出的手艺真是复杂与讲究,一方面则表现今天萨尔茨堡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认真。

希尔特指着桌上一棵用金线、金箔、珍珠与宝石制作的圣树说,单是材料就要五百欧元。她是一名退休人员的保育员,并不富有。她的住房很小,人和家具挤在一起。她这些用心血完成的“宝贝”,也只是放在座椅下窄小的箱柜里。但自己做的精品还是不舍得卖掉。因为她学习这门手艺,主要不是为了盈利,而是崇拜这种传统,还有一种对宗教的虔敬。只有心怀这种虔敬和爱心,才会像古代的修女那样,用至少四十五分钟来做一片叶子。这叶十子才能和博物馆里的藏品一样优美与精湛。

她桌上这棵纯金的圣树之繁复,之精细,之绝妙,只有亲眼看到,才会发出这样的惊叹——不可思议!

我问她,将来想不想把这门手艺传给下一代。她说,只要有孩子像她这样喜欢这门手艺,她一定教。

我说:让这门一千年的手工变成一千一百年。

她说:不止一千一百年。一直传下去。

我感到桌上那棵华丽的金树在灿然发光。

历史正在她们手中起死回生。

 ·明天继续为您分享《木偶大师艾赫尔》·


朗读者:李静,绘画和朗读的爱好者,“读读画画”平台的主人。创办“静笃心语读书会”后,和爱好朗读的朋友们利用业余时间一起读书,用美文和美声服务那些爱听书的人们,以及年纪大了看不清字的长辈们。

【静读】冯骥才:终岁平安

【静读】我喜欢大年初一

【静读】达峰:《我心中的冯爷》

【静读】年情、年意、年俗

【读书会】《猫婆》让人听着很心碎

【静读】新凤霞:左撇子

【静读】冯骥才:春节是怀旧的日子



加读书会,请添加管理员

回复:读书


坚持——是一种美德

做美好的事

然后

坚持

!!!

关注“读读画画”

一起读书,一起画画,不贪多,不图快,

只为让生活有趣味,让生命有质感,

分享生活中一切美好……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更多美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