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装饰画价格联盟

礼物 | 彩色照片装进披萨盒,贴一朵皱纹纸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1

/

彩色照片

 


2017年11月下旬的纽约之行,赶上了 Stephen Shore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大型回顾展。换票、寄存外套之后,我直奔他的展厅,连Louise Bourgeois 都没有顾得上看一眼。

 

Stephen Shore 五十年摄影生涯的工作分章节凝缩在各个展览空间。早年围绕Andy Warhol 和 “ Factory ” 拍摄的黑白照片出现在首个展厅,包括一行人凌晨在 Chinatown 中餐馆吃宵夜的写照,他们一定是刚从一系列派对和开幕活动中抽身。

 

深受对明信片图像充满热情的 Walker Evans 的影响,Stephen Shore 还曾在1971年策划过一个展览,名为 All the Meat You Can Eat,将搜罗来的明信片、警方图片、情色画片和快照进行汇编展示。由此可见,他不仅对艺术摄影感兴趣,更对图像在社会生活中的生产与传播感兴趣。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也第一次看到了《American Surfaces》系列的展览现场,它们真的被冲印成家庭快照的大小,分成三排,直接贴上墙,就像它们1972年初次在纽约最早开设的致力于当代摄影的商业画廊 Light Gallery 展出时那样。凑近细看这些照片,真的是妙趣横生:食物的残局、艳俗的墙纸、具有年代感的眼影颜色……有很多关于时代和流行文化的信息。

 

接下来是他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另一些“美国表象/表面”《Uncommon Places》,熟读的画面被装裱在博物馆收藏级玻璃与卡纸中,白色边框,似乎又产生了一些距离感。

 

其著作《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的精选章节也被制作成展览的一部分,书中金句式的见解被录制成音轨,拿起耳机就可以听课了。该书中文版《照片的本质》由江融翻译,中国摄影出版社引进出版。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江融与 Stephen Shore 相识已久,在江的著作《摄影的力量——当代摄影访谈录》中,也收录了他们的对谈。顺藤摸瓜,我又读到了江融为《摄影世界》开设专栏中的一篇《斯蒂芬·肖尔:自传式视觉日记》。他在文中详尽梳理了彩色摄影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艺术史中的激流勇进,即“新彩色摄影”的先锋性成就,也即 Stephen Shore 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如今被当代艺术完全接纳并且成为摄影创作主流的 “ 彩色 ” 照片,在其襁褓时期,前途一度堪忧。比如文中江融引述道:Paul Strand 认为 “ 彩色摄影无法表达更深的情感 ” ;Walker Evans 也觉得彩色照片 “ 格调不高 ” 。简言之,彩色摄影通常会让人联想到商业摄影,或者业余爱好者的家庭与旅游快照,而与 “ 艺术的 ” 黑白摄影相去甚远。

 

彩色摄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观看和思考方式。经典的黑白摄影大师们往往对处理现实生活场景中的色彩感到手足无措。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如何在眼花缭乱的世界中剥离、组织画面的要素,颜色、几何块面、光线与氛围,以获得某种秩序与和谐?


Harvard University, 2017. PHOTO: Yao YAO 

 

就像摄影史的每一次跃进都跟技术史的推进相伴,随着彩色胶片的技术日臻醇熟,以及彩色印刷技术的突破惠及的大众媒体对彩色图像的需求与日俱增,摄影家们对彩色摄影的尝试也逐渐跨出步子。文中,江融认为,Ernst Hass 是通过新的染料转印法彰显大自然和花卉的唯美,似乎还不足以达到表现当下社会生活与现实的关系,而只有到了以Stephen Shore、William Eggleston 和 Joel Meyerowitz 为代表的 “ 新彩色摄影 ” 的创作者代表的出现,彩色摄影才真正地有所建树,以及,颇有先见之明的 MoMA 摄影部第二任主任 John Szarkowski 适时地在 1972 年为 William Eggleston 和 Stephen Shore 前后举办彩色摄影个展而进入建制阶段。

 

这一切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风起云涌的美国,而如今,终于不用在摄影展览中特别标明 “ 彩色 ” 二字了。但是,iPhone 拍成的彩色照片是否/能否/如何被纳入摄影艺术,尚且依然饱受争议。


Cathay Pacific, Hong Kong, 2017. PHOTO: Yao YAO 

 

在 Stephen Shore 回顾展的最后一个展厅,以各种物件、文献结构其摄影生涯中的各个巅峰时刻。尚年幼时期——14岁吧—— MoMA 摄影部第一任主任 Edward Steichen 代表 MoMA 收藏他的3幅作品的《登记表》;创作快照系列使用的米老鼠形状的玩具照相机——过于可爱了,但有利于诱发被拍摄对象的笑容;由 Light Gallery 监制的使用 Stephen Shore 摄影作品制成的1975年小挂历——日常的传播;执教巴德学院摄影系期间对照片进行反思的著作《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以及刊载有他和学生们在一起时照片的日本版《Esquire》杂志……


尤其是,结尾的 “ 亮点 ” 十分具有开放性和延伸性的:一只白色 iPhone 和日本 IMA 推出的印有 Stephen Shore 照片局部的手机壳都将观众引向他目前最活跃的摄影实践领域:Stephen Shore 2014年就开通了 instagram 账号,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他用 iPhone 拍摄的日常照片,目前有10万粉丝。


Bus near the Met,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又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The Met (恰巧)在 iPhone 诞生十周年之际,首度展出了 iPhone 拍摄的图像:“ Taking Pictures:Camera-Phone Conversation Between Artsits ” 。

 

本次纽约之行,不乏明智地在一个阴雨天气畅游了大都会博物馆。好不容易从游客摩肩接踵的接待大厅逃往二楼一翼,不经意地闯入了该展。细长型的展厅占地面积不大,要在恢弘的中西方艺术史中为当代(数码)摄影开辟这方空间或许已实属不易。成对出现的艺术家通过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交换的信息、iPhone 拍摄的图像被悉数展出。但这仍是一个注重社交与人际传播,甚至艺术家日常生活片段的展览,而 iPhone 生产的图像/照片/摄影作品尚未被单独、自成一体地进行展示与讨论。


 

 

2

//

无尽的日常

 


林叶将我的摄影实践形容为 “ 切入自我与现实之间的视线 ” 。iPhone 的便捷性为我随时随地与现实的短兵相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我观察、捕捉的这些细碎的日常,的确是我的 “ 视线 ” 。

 

我的一位摄影记者出身的法国朋友,几乎是通过严厉的斥责将我唤醒,鼓励我成为一名用图片讲故事的报道摄影工作者。前阵子,我寄给他我的作品集《YAO YAO》,不出意料,他评价道:petite photo sympathique (一些令人愉悦的小照片)。言下之意,仅仅是一些 “ 小 ” 照片,没什么用,更没有什么价值。

 

我的另一位法国朋友,我多次采访过的 MAGNUM 图片社的摄影师 Patrick Zachmann 难以接受我没有将画面中的事物拍摄完整而感到遗憾: Ici c'est un peu dommage(这个局部有点可惜)。


Watertower.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什么才是值得拍摄的?如何拍摄?

 

在中国,直觉性的、来自日常生活的彩色照片仍然很难被理解为艺术摄影。从冯立最近摘得 “ 2017 集美·阿尔勒发现大奖 ” 各方的反应就能感受一二,其中,我认为最具创意的表述是形容这些照片是 “ 行车记录仪拍摄的 ” 一般。但话说回来,也的确不是所有彩色照片都能归为艺术。

 

我可能只是想利用我身边触手可及的图像制造工具 iPhone,用最终凝结的照片来展示一些我的观察,看待事物的角度、或者是一些不见得高级的个人趣味。它们都围绕我的日常生活,并从中而来。我也很难过早得出结论,它们指向的是什么。


Book, Hong Kong, 2017. PHOTO: Yao YAO 

 

我企图用诸多日本艺术家的自觉式摄影为自己开脱。上海至纽约的飞行,我特地选了大竹昭子的《日本摄影 50 年》,中文版由林叶翻译。序言中,我就读到大竹昭子从摄影中体验到的 “ 解放 ” ,那种不为意义所束缚的按下快门的实践。

 

其实,从(来自瑞士的移民)Robert Frank 到 Stephen Shore 的美国摄影史,就已经说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被拍摄的。我们可以拍任何照片。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一个很容易被欧洲辉煌摄影历史所遮蔽的事实是,全世界第一所摄影博物馆是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成立的摄影部,这将摄影正式地邀请进入艺术的殿堂。

 

美国的创新性可能就在于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构建成某种伟大 “ 新事物 ” 的萌芽与发端,这是来自夏佑至的观点大意。也是在 MoMA,第一个彩色摄影展面世,同时,。获得该殊荣的摄影师正是 William Eggleston,所幸他有强大的自我,甚至只喜欢自己拍的照片。关于他的其人其事,,读来真是酣畅淋漓,如跃纸上。这个专访的缘由是 William Eggleston 被《T》评为2016年年度人物——多年之后,他们似乎终于和解了。专访还邀请了 Wolfgang Tillmans 为其拍摄肖像。在我看来,晚辈 Wolfgang Tillmans 无疑是 William Eggleston、Stephen Shore 等开创的 “ 新彩色摄影 ” 的惠及者,我们所有人都是。如此这般,我们才能如此自如地拍摄彩色照片。

 


 

3

///

光与色的启示

 


我从来就是拍摄彩色照片。从一开始,我就是选择彩色胶卷。

 

18 岁之前在成都的每个寒暑假,傻瓜相机始终是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如果没有旅行快照作为一种证据,旅行仿佛就不曾发生。旅行结束后,把胶卷送到新华公园后门(如今早已消失不见踪影的)照片彩扩部,随之而来的是度日如年的等待和期盼。几天后,同样的地点,冲印店小哥凭借手写票据在一对照片袋子中翻找出属于我的那一个,照片和底片一并归还。照片被分类、排序安放进相簿,几乎是最早的照片编辑实践;底片存在一起,供零星地加印,时间久了可能也就当作垃圾扔弃——成为了精明的法国人 Thomas Sauvin 的 “ 银矿 ” 。


Neue Galerie.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家庭相簿中,爸爸妈妈年轻时候在成都望江公园、华西医科大学荷花池谈情说爱的黑白照片仍是家庭视觉史的经典开端。它们对焦清晰,并饰有精巧的波浪花边,让人爱不释手。彩色照片也随之出现,看清了妈妈的浅蓝色牛仔半裙搭配的是红色高跟鞋,某一件西装外套则是绿底白色波点;姨妈亲手为我设计、制作的水桶型丝绒吊带裙的铁锈红色也因此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游学法国期间,我在地中海的明丽光线和纯净空气中阅读光,就这样突然懂得了光与色的关系。我发现,我所能看见的事物的颜色取决于光线的明暗与角度。

 

光与色的合谋之下产生的丰富颜色(nuance)更是让我惊讶。我不断地回想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片段,维米尔问女仆此刻天空的颜色,她说蓝色;维米尔耐心地鼓励她再睁大眼睛看一看,她又仔细地看一番,说:鹅黄、灰蓝、浅紫……这种颜色的微妙差异也出现在 Cy Twombly 的抽象画作中。


The Bar, New Haven, 2017. PHOTO: Yao YAO

 

2017年1月在巴黎,Qi 专程陪我去看蓬皮杜艺术中心 Cy Twombly 的大展。我还记得她向我铺垫,为筹备这个展览,策展人向全球各大美术馆和私人藏家借调作品,甚至还把美国费城美术馆的墙都拆了,为了能把巨幅作品移出来。

 

不曾想,我竟然就在同年11月底造访了美国费城美术馆 PMA,并且又见到了 Cy Twombly 的三“团”花的作品。在专门呈现他作品的小展厅中,其代表作被 “ 别有用心 ” 地排列上墙,色彩形成某种和谐的律动。但不得不说,在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宽敞而通透空间中的观展体验是独一无二的。

 

有朋友看我的照片,说会让他们联想到 Giorgio de Chirico 和 Edward Hopper 绘画作品的氛围。我想这与我们处理光线的关系有关吧。我喜欢捕捉光线,尤其是光影的关系。我偏爱将 “ 光明 ” 和 “ 阴影 ” 同时组织进画面,就像互为两极的明与暗本就同时存在。只在明处的事物,对我来说太过恬淡,而阴影才是着力点。


 Cathy in Long Island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本次美国东海岸之旅,纽约的朋友 Cathy 和 Yanhan 带我驱车直捣 New Haven,在 Yale University 校友 Xyz 的陪同下,慕名前往藏品丰厚的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所见三幅 Edward Hopper 的大画!至于 Giorgio de Chirico,今夏才在上海艺仓美术馆 “ 基里科 & 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 ” 大展中有所了解,又在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和 PMA复习了一番。

 

此次纽约之行,似乎刻意留有的遗憾是没有去往 Saul Leiter 经常出没并留影的 Harlem 区,尤其是在小雪的时候。据常驻纽约的朋友 Zhen 说,今年纽约算冷得比较晚了,所以直至12月1日返程,也没有等到初雪。


 5th Avenu,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Saul Leiter 的首本作品集《Early Color》(第一版)是我 2006 年从 BookArt 创立夫妇那里收获的礼物,由 Steidl 出版,亦成为我为数不多的摄影画册小书架的首本藏品。Saul Leiter 拍摄的湿滑反光的路面、店铺落地窗前的纠葛的倒映和雨雪天气中优雅的雨伞,简直就是诗。Saul Leiter 的颜色通常是阴沉、浓郁的,人、物、景的影像虚虚实实,让人捉摸不透。每一次阅读他的这本画册,都给我新的启发。Cathy 又从纽约 Strand 书店买给我一本 Saul Leiter 的口袋书,作为初次造访纽约的纪念,再好不过。

 


4

////

皱纹纸花与披萨盒

 


回到上海,安福路 Baker & Spice 的音乐已经是浓浓的节日氛围。我邀请设计师咕咕 Luc Cai 为我的照片设计包装,在12月、1月和2月这三个节日和假期密度较高的月份里,作为节日特供礼盒。

 

第一次见到咕咕是 2016 年的圣诞前夕,经由共同的朋友 Xue & Nicolas 介绍认识。当时咕咕就带来他亲手折的皱纹纸花来装点节日的餐桌。最为打动我的是这些花出其不意的配色:深蓝、墨绿和土黄——土黄色在前两种颜色的衬托下,几乎会产生一种金色的效果。这些是来自咕咕的色彩观,他对颜色极为敏感,也懂得颜色之间的关系。


42th Street,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咕咕先后在上海聋人技术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习美术、艺术与设计。他曾经主要服务于设计公司,从平面视觉设计到游戏界面、电商和金融网站界面,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告诉我,他厌倦了这些工作。辞职后的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对花的爱好。他从福州路采购皱纹纸,开始尝试纸花的创作。

 

经裁切、修边的花瓣,从小到大、从花蕊开始环绕粘拼成一朵花。成型后全凭手感的整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通常需要15-30分钟的时间,我称之为 “ 花时间 ” 。他并不追求逼真的效果,而是潜心研究花朵的配色,因此产生了这些不可思议的斑斓花朵。我正是欣赏这种无中生有。


Airtrain to JFK, ,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快乐的咕咕创作的纸花如今已经作为他个人品牌 “ Luc Cai ” 的标志性产品,已为多家公司提供包装解决方案,甚至被新人选作婚礼手捧花。而他也并未停下脚步,开始向鲜花的领域发起挑战。最近他正协助筹备一个鲜花品牌的发布,除了担纲设计品牌视觉系统标识、店铺陈列,他还正式开始学习鲜花插花艺术,据说首先就要记住 700 多种花卉的名字和习性。

 

我跟他讲起从纽约回程飞机上看的电影《花武士》,一帮用花艺来侍奉佛祖、为众生祈福的僧人的故事。咕咕也跃跃欲试,在衡山·和集 “ 美食图书馆 ” 给我看了照片包装设计样稿后,就急忙赶往花店了。

 

2017 年 6 月安福路 IG · 映界影像艺术馆的同名个展结束后,我就用不同尺寸的披萨盒子来归档、存放我的照片,因为它们恰好都是正方形的!轻薄的盒子,可以将扁平的照片成堆地叠成一座小山,侧面再写上作品的名字,方便仓储和调取。我真是为自己的收纳天赋窃喜。


Store of Guggenheim Musuem, New York City,  2017. 

PHOTO: Yao YAO 

 

又经历了2017年8月底、9月初在乌鲁木齐中路 “ 寄存处 Dépôt ” 的展览,进一步探索了纸箱这种材料的意涵。除了纸箱的空间感、多面性带来的阅读照片的新的可能,我和寄存处的处长燕姐也发掘了纸箱给人的 “ 移动 ” 的联想——牛油果阿姨的弟弟,看到我们堆在寄存处的纸箱,总是疑惑 “ 你们又要搬家? ” “ 怎么还没有搬好? ” 同时,纸箱也是充满烟火气息的乌中路上最抢手的、最值得回收的废品。我们几乎是从应接不暇的拾荒者、环卫人员手中抢回、保住了这些贴有照片的纸箱。

 

在节日的季节,我的 6 幅照片的限量印刷品也将装在这样的纸质披萨盒中送到喜欢它们的人手中。



/////



 Luc Cai and his handmade flowers, Shanghai, 2017. 

PHOTO: Yao YAO

 

姚瑶指定摄影作品限量印刷品


限量 30 版,手写编号

爱普生艺术微喷

德国哈内姆勒收藏级艺术纸

画芯:27 cm × 27 cm

尺寸:30 cm × 30 cm

装裱:5mm 黑色雪弗板+木头背架

(可直接摆放或挂墙,或另作悬浮装裱)


Package by Luc Cai, Shanghai, 2017. PHOTO: Yao YAO 

 

YaoYAO × Luc Cai

节日限定礼盒

999元


Package by Luc Cai, Shanghai, 2017. PHOTO: Yao YAO 

 

普通披萨盒子

900元

 




姚瑶,摄影师、编辑


艺术学硕士,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她评论摄影展览及作品,访谈中外摄影艺术家,文章曾发表在《东方早报》《中国摄影》《生活》《周末画报》等;同时,她也长期进行摄影创作,作品参展2016上海影像艺术博览会、2016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曾在上海衡山·和集举办个展“‘行’单影只”(2016-2017)、IG·映界影像艺术馆同名个展 “ 姚瑶 YAO YAO ”(2017)、寄存处 Dépôt 个展 “独舞”(2017),参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黑石影像” 群展(2017)。



 阅读原文,挑选照片






姚瑶指定摄影作品限量印刷品


限量 30 版,手写编号

爱普生艺术微喷

德国哈内姆勒收藏级艺术纸

画芯:27 cm × 27 cm

尺寸:30 cm × 30 cm

装裱:5mm 黑色雪弗板+木头背架

(可直接摆放或挂墙,或另作悬浮装裱)



 阅读原文,挑选

照片与节日礼盒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