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装饰画价格联盟

靳宏伟文艺作品鉴赏 不受尘埃半点侵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不受尘埃半点侵                        

——谈李福龙作品集


翻看李福龙先生的摄影作品,气势磅礴,角度新奇,题材广泛,技巧娴熟,自成特色。或名山大川,异域风光;或乡村城市,佳趣小景;或人物花鸟,流水天空。全无雕凿斧运之痕,牵强附会之迹。特别是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对被摄物体的那种激昂的热情和独特的审美角度,使得被摄物体性格独具,栩栩如生。诚如先贤论画所云“展观之余,自有一种静穆之致,朴人眉宇”。

(一)

说到论画,近代学者陈衡恪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为完善”。画影同源。以此论评品福先生所摄影集《第一印象》,不谓不当。正如先生有自述中所言:“摄影与拍照,就同书法与写字,提笔就能写字,而上升为书法却非易事。字写得好不好,只是一个造形能力强不强,功夫下得深不深的一种外有体现,而书法则上升到了感觉艺术的范畴,是感觉、天份、文化积淀的综合。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它和书法是一样的。像机谁都可以用,就像笔谁都可以用一样,但要巧妙的利用光影并捕捉和创造好的作品,却不是谁都可以的。除却必要的天份和文化滋养外,还要加上一点勤奋和胆识”。

先生此言,万事之基。溯古抚今,凡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上述品质。在我眼中,福龙先生为人诚实、作风干练、情趣高雅、思想深遂、洞察力强,常常能于无声处淘砾出夺人的光茫。作为农民之子,福龙先生自幼好学,刻苦勤奋,博览群书,对书画、文学、摄影,一生孜孜不倦,常有佳作问世,艺术沉积匪浅。其才其学,不谓不高。虽身居省城,然目光始终关注着滋养他的太行,哺肓他的乡村,用镜头采撷着对祖国山河,家乡黄土的挚爱。其人品、其才学、其思想,可见一斑。陈衡恪先生所讲之要素,福龙先生不仅四者皆有,且已发扬光大。


斯言自有先生作品佐证。在《第一印象》影集中,先生题材广泛,可谓博矣。人物、静物、风光、建筑、禽鸟、花卉,均有力作表现。概括讲来,有三个方面尤为突出。一是形态,第八十七页的《庄稼割过了》及第七十六页的《开屏》,第七十五页的《柿子熟了》等作品表达的用平面无法传喻的本质,把人带进了抽象的思维王国。二是抓住了被摄物体的内在实质,天然的景象对比和自然形状的构图反眏和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意图。如第三页《生态在偶然中显示出这必然,平衡在以不同的方式警醒着人类》及第二页《时空无限,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却有限》和《工业文明》一组,使读者与作者在同一情感层面上共振。还有那绚丽的色彩和鲜明的主题,向大家传递着福龙先生分明的爱憎。有如世界著名的摄影大师英国人约翰海吉科所言“拍摄令人兴奋的照片,并不依赖于一台昂贵的照相机或一套完备的摄影器材,关健在于摄影者如何正确观察和选择主题,如何灵活的运用各种构图成份和拍摄技术”。福龙先生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有了《李福龙第一摄影印象》之佳作问世。


(二)

从《第一印象》所收的127幅作品来看福龙先生的造诣已达到相当水平。突出印象是对城市风景和自然风光的拍摄,以这本集子当中,仅城市夜景就十五幅。其尤以《都市琴韵》和《流光溢彩》最难忘怀。凡到过巴黎的人,都可以看出《流光溢彩》是在埃菲尔铁塔底座下面仰拍的一个镜头。从照片不难看出,这是在环境光仍很充足的时刻,采用固定三角架,用低于10秒的光圈,将璀璨的珠光曝印在胶片上,形成了群星闪烁的流光效果。深得著名摄影家袁毅平先生称赞,褒奖其反映城市的夜景的作品为:“光影语言的运用和摄影画面的构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名家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结论。况且摄影界资深人士和喜爱之情,更不待言。

在自然风光方面,50幅照片。涉及流水、鲜花、晴雪、树木、天光、海景、山峰,凡此种种,皆赋灵性。其中流水与天空为甚。带有流水的风景对摄影者来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一小股流水会使一处宁静的风景产生强烈的反差。白兰相衬,动静相生,常常给人传递特殊的美感。福龙先生深得此中奥妙。他拍摄的九寨沟组照和黄河瀑布等作品,使人能在湍急的河流中听到他熟练的使用千分之一秒的清脆的快门声。使一样的流水有了不一样的特征。在福龙先生的镜头中,天光作为一个题材,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成为一种销魂夺魄的拍摄对象,高超的拍摄技巧,使戏剧性的天空变成了一幅幅斑澜的油画。最为典型的要数第四十七页的海滨,水天一色,以天代海,天光云影,一尘不染,视觉如鉴,澄澈如怀,斯景斯情,福龙使然。

翻看至此,不觉想起宋人王淇的咏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花如此,万物皆然,我们,有的自生自灭,变作花泥,开始新的轮回,有的幽处空谷,孤芳自赏,独成一番景象,有的幸得点化,成为作品,登堂入室,被万人欣赏。至若林逋。李福龙先生乃点俗为雅,掬英撷美之清风高节之士,虽身处宦海,亦无半点浮躁,为政为文,数十年不辍,更是另人可敬可叹。(原载《火花》2006年第七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